•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新闻动态 / 美院快讯 << 返回
用“Re-睿”思考这个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发布会举办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9.3.28

2019年3月26日,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正式公布:本届威双中国馆展览主题为“Re-睿”。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策展人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参展艺术家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的陈琦、费俊、耿雪,以及自由艺术家何翔宇。本届双年展将于2019年5月11日开始持续到11月24日。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也有翻译为“恰逢其时”,这是一个可以开放性理解的题目。在策展人吴洪亮看来,中国国家馆的主题“Re-睿”源于对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的再思考。所谓“有趣的时代”放在21世纪上半叶的今天,的确是有所指的。从媒体的信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我”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类仿佛开始面临所谓的“新问题”。“Re”是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回、向后”之意,给后缀的词汇构成一个往前回溯的动势。中文里有一个相似读音的字:睿,它的意思是智慧。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因此,吴洪亮希望通过展览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两条线索,营造一段让观者回归本心的路径。展厅的空间节奏如同一幅中国画的立体长卷,它的有趣之处在于不能一览无余,时而逼仄,时而豁然开朗,只有漫步其中,用心体会,方能感悟。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郑浩致辞
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致辞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郑浩在发布会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而这恰源于中国传统的支撑,中国当代艺术也不再是模仿,而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更具国际化的当代艺术,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活力,诠释当代中国馆对世界的思考,向国际社会展现一个开放包容发展的中国。此次展览把中国文化传统和人工智能、新媒体,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给大家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大家在不同时空中体验,参与互动。”


艺术家邱志杰致辞

作为曾经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艺术家,也曾经作为中国馆策展人的邱志杰,代表威双评选专家委员会代表谈到,吴洪亮以“Re-睿”为主题的方案,非常契合总策展人提出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这样一个主题,在方案评选过程中,各位专家也对这一方案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议,希望借助吴洪亮的方案,把不同的文明链接起来。同时,作为一位多次参加威双的艺术家,邱志杰也希望观众用一种善意的方式看待展览参与者的努力和呈现。


艺术家陈琦致辞
艺术家费俊致辞
艺术家耿雪致辞
艺术家何翔宇致辞

在威尼斯找到中国国家馆

中国国家馆的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在威尼斯曲折的巷子和错综的水道桥梁之间穿行很容易迷路,艺术家费俊利用手机App创作了作品《睿寻》,将威尼斯的桥与导航功能相结合,不仅可以游戏般体会人类过往创造中“桥”的相似,更能指引观者去往中国国家馆方向。走进中国国家馆后,观者首先必须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右侧是军械库历史建筑古老的斑驳砖墙,而左侧是一个与观者、玩家互动的,正在成长中的虚拟世界。这个《有趣的世界》简单而又错综复杂,有纠葛也有共创,它们会以桥相连,沟通彼此。

走过历史沧桑与未来感对望的游戏世界,豁然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走上广场一侧圆拱形的小桥,可以站在整个展厅的制高点俯视艺术家耿雪的《金色之名》,这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长10米高4米的视频作品,整个影片主体在绝对的黑白世界中呈现出这位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关照。而在结尾时一艘金色的船,从黑白影像的虚空中漂来,呼应着地面上几朵金色如“水花”、如“脐带”的装置,其中的影像是一个金色的人漂浮、分解、羽化……水是这一区域的主题,无论观者在桥上还是桥下,都会透过漏窗,看到艺术家陈琦巨大的、超写实的、源自中国传统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如果观者走近它,甚至会融入其中,身与心同时荡漾起来。

观者可以穿过桥,沿着窄窄的夹道进入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粉红色空间。这是艺术家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此作将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他用舌头碰触上颚,再将触觉感受到的形状转译出来做成铸铜雕塑,数年间像日课一样持续完成这种身体知觉的可视转化。观者可以坐下来,触摸那些雕塑,达成与艺术家触觉的共知。

此时,正是观者体会这个园林空间妙处的时候。观者或者穿过粉红色空间,经过拱门回到耿雪作品的小广场,也可以折返到桥下的出口,右拐,斑驳的光影从头顶蚀刻的曲折洞隙里洒下,这是艺术家陈琦的空间装置《别处》。这些光影的形态来自古书被书虫咬噬的虫洞,隐喻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冲突与和谐。走出这条光线幽暗的巷子,天光大盛,随即进入了中国国家馆的室外展场,花园的草坪上一只淡粉色的巨大盒子,盒子内部却是阳光穿过“虫洞”投影出的虚静空间,它是送给观者的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可游可居。

当然,如果观者恰好是从花园的入口进入中国国家馆,也一样能感受到这空间手卷的另一番景致,这是中国国家馆为观者建构的又一有趣之处。

由互动激发的多维体验

“Re”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家面对社会历史与当下“有趣时代”的反思与自我表达,也是艺术家在技法、风格、主题、观念上不断进行的对根系中动能的新探索。艺术的力量表现为对世界的洞察和影响,但同样也取决于观者对形式和内容中特定细节的理解,因此科技在挖掘深层感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新的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为了增强体验感与参与感,更重要的是解决当代艺术的语言与文化表述,如何让各个层面的观众找到人类共有的认知问题。为此,中国馆展览将心理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与艺术家的作品融合,来拓宽展览的边界。不仅有费俊老师的作品《睿寻》,带你走入中国馆,策展人还尝试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给部分观众制作了体验手环。通过与手机的联动,可以根据观者参观过程中的生理数据测算出情绪状态,并转换成一幅以陈琦老师作品为基础的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理图像,成为此行的留念。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步,策展人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分享信息的“驿亭”,在中国就可以感受威尼斯双年展的魅力。这些户外装置还将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使作品更加节能环保。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观者,不借用手机、手环这些“外挂”,在展厅中一样可以体会《有趣的世界》、《金色之名》、《别处》、《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甚至双循环结构的空间带给你带来的多维感受。


陈琦作品 《2012生成与弥散》 水印木刻  380*4200cm
陈琦作品 《别处》 PVC镂空 190*1000cm
费俊作品 《睿寻》 手机应用程序 尺寸可变
费俊作品 《有趣的世界》 互动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耿雪作品 《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尺寸可变
耿雪作品 《金色之名》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尺寸可变
何翔宇作品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铜、玻璃纤维、不锈钢、聚乙烯、热敏漆 12件 尺寸可变
何翔宇作品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铜、玻璃纤维、不锈钢、聚乙烯、热敏漆 12件 尺寸可变

宣传部/整理
艺讯网 胡思辰/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9年3月28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双一流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
  • 网络信息中心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国际预科
全部站点

版权所有 2007-2019 中央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07-2019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