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
  • 美院快讯
新闻 / 美院快讯 << 返回
我院设计创作大型朱子雕像落户朱子故里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6.12.20

2016年12月17日,由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朱子雕像揭幕仪式在武夷山脚下的五夫朱子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这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一尊朱熹雕像。雕像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指导、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纲设计创作。朱熹雕像由范迪安院长题字,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创作并书写《朱熹赋》。

此座朱子雕像高23.66米,约71尺,象征朱子71年的生命历程,朱熹雕像的落成成为武夷山朱子故里的新地标。雕像背靠文公山,面向籍溪水,周边莲荷环绕。朱子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好似正与访客娓娓道来其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雕像以世界朱氏联合会提供的三幅朱子画像为蓝本,采用中国传统造像手法,深入研究朱熹精神品质创作而成。静穆的站立造像,强调内涵、静态,表现大思想家、大儒家的气势和气度,糅合了对传统文化和当代审美的思考。

武夷山是理学宗师朱子成长、成家、成才、成就之地,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在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区作用。长期以来,南平市、武夷山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朱子文化保护建设、打造朱子文化品牌的部署,扎实推进全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在推进五夫朱子文化生态园建设的同时,实施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大工程,努力打造“中国朱子文化研学旅游基地”。据史料可考,朱熹14岁到五夫镇,至61岁赴漳州任知州,长达50年时间定居五夫镇,朱子理学在武夷山萌芽、成熟、传播,基于该历史渊源,场地选址于五夫镇。

以雕塑艺术反映文化的历史及代表人物,是古往今来重要的艺术形式,如何在这种形式下,创作出反映朱熹思想和人物生平的雕像,需要多方考量、综合探讨。范迪安院长、吕品昌教授基于对武夷山朱子文化历史背景的思考,深入五夫现场考察测量,并多次组织国内及福建省内艺术、文史、城建等领域专家指导,就朱子雕像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谈及朱子文化广场及雕像的设计理念,范迪安院长表示,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的朱子,其雕像的落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举措。从雕像选址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到雕像造型的提炼与概括,再到雕像呈现的纪念性、写实性与象征性神貌,展现了集涵养、致知与力行三位一体的朱熹精神,极具深度与学养,可以说朱熹雕像是武夷山市委政府、专家、广大群众和艺术家们群策群力的成果。范迪安进一步阐释,朱子雕像的最大特色是“立于青山绿水之中,展现思想源头活水”。雕像矗立于文公山下、翠竹青松之林前,面向开阔的乡村绿野,在天光云影的映照之下,选址十分独特,富有内涵。自然环境的衬托象征朱子学说与思想来源于中国大地、来源于山水之间,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意境。吕品昌教授以多年研究中国雕塑传统的经验,在这次创作中从汉唐时期的造像手法中汲取营养,转化为当代表达,使雕像富有浓郁的传统人文气息,又体现了时代的创新意识。雕像通体浑然大气,仪态典雅亲和,将工笔画的线条和雕塑语言的体积感相结合,更别具创意地将象征朱子一生研理立著的书卷书匣与雕像融为一体,让人在远观与近察中都能感受朱子学说的丰富博大,犹如立身于中国文化的“灵山道海”之中,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朱熹精神。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完善雕像周边环境,把众多的“半亩方塘”耕耘好,让籍溪清流源远流长,使前来瞻仰的人们获得身心沉浸的体验,感悟朱熹思想的天光云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吕品昌表示,朱子雕像创作围绕“源头活水”展开。朱子雕像是朱子文化园的主体,背靠群山,周边地势平坦开阔,雕像尺度以周边自然环境为参照,立意“远目可及,近观能赏”。“远目可及”指的是地标性和方向感,即来访者一下高速路就能在广袤的自然区域中看到雕像和五夫镇所在地;“近观能赏”即除了体现雕像造像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感外,还要具有纪念性和仪式感。以上要求和目的,是一般城市空间中的雕塑尺度难以企及的。

吕品昌本着寻根溯源的探究展开设计创作,他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中国尚无朱子像,此次创作“朱子雕像”不仅是一座大型“纪念像”,更是为朱熹立了“标准像”,同时奠定了五夫朱子故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朱子文化”主题的阐述应当从传统文化的“根”上找出处,以民间的、民族的手法和元素进行创作。思想的、文化的、自然的“源头活水”作为广场最重要的内涵,体现朱子思想“上接孔孟创造的儒家源流、下启儒学近千年的发展”,使公众能很好地理解广场的内涵。“朱子雕像应具有一定的神性,让老百姓对先人肃然起敬,让慕名而来的瞻仰者从任一角度都能感受到朱子的注视,能与之对话,我吸取了佛像的经验,使之同时保有亲和感。”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同时在朱子文化广场举行。

宣传部/文图


范迪安院长接受媒体采访


吕品昌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范迪安院长与武夷山市领导观看朱熹像


范迪安院长、吕品昌教授等与武夷山市领导合影


吕品昌教授在创作朱子雕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
  • 网络信息中心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国际预科
全部站点

版权所有 2007-2018 中央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07-2018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